三极管与FET的工作原理浅谈
关于BJT和FET的原理,若要从半导体物理从头讲起,是非常复杂的,在本部分也不会涉及。即使是完全按照《Microelectronics Circuits》这本书的内容来讲,也非常复杂,涉及许多公式。所以在笔者所修读的电基课程中,关于BJT与FET原理的介绍,仅是浅浅带过;单从电路分析的角度看,笔者也认为没有必要对原理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描述:得到一个简化的大信号与小信号的电路等效模型其实更为重要。然而,既然这是随笔,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浅谈一下,了解原理也对理解电路模型的推导有帮助。
当然,这只是浅谈,或者说,只是笔者想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《Microelectronics Circuits》关于BJT与FET原理介绍的部分。(因为原书的表述过于全面,笔者想做的是用一种更为通俗的方式让大家理解为什么BJT和FET可以构建起电流与电流/电压与电流间的线性关系:既不涉及过多的公式推导,又能让大家理解本质)关于详细的介绍,笔者强烈建议自己去看书:这里的理解更有可能是误人子弟。
1.一点点半导体物理
1.1 pn结
p区Si中掺杂Al,使得产生空穴;n区Si中掺杂P。使得产生自由电子。由于空穴和自由电子在pn两区的浓度差,会发生扩散运动。由图所示,在耗尽层内部存在内电场,会发生漂移运动,漂移运动相比于扩散运动影响很小,可以忽略。内电场的方向阻碍空穴和自由电子的扩散运动。
当pn结正偏(n区电势低于p区),耗尽层减小,内电场的阻碍作用减弱,扩散作用加剧,pn结导通;当pn结反偏(n区电势高于p区),耗尽层增大,内电场的阻碍作用加剧,扩散作用减弱,pn结不导通。
1.2 电流密度与浓度梯度的关系
下图是一个pn结中,耗尽层外p区n区的少子分布函数图像。
直观上想,因为只考虑空穴和自由电子的扩散运动,所以,电子与空虚运动所产生的电流密度主要与扩散运动有关,因为扩散运动与浓度梯度差有关,所以也就是与自由电子与空穴的浓度梯度有关。浓度梯度差越大,电流密度就越大。浓度梯度反映在浓度分布图(如上图所示)上,就是曲线的斜率。因此电流密度与斜率成正比:(以n为例)
所以某一点的电流也与曲线斜率成正比:
p电流同样满足类似的表达式。
1.3 浓度表达式
通过半导体物理知识(不推导),可以知道浓度分布曲线表达式:
所以
联系1.2里电流的表达式,由于e^x求导的特殊性,可以得到I_n与(e^{V/V_T}-1)成正比关系,若V>>V_T,则可以认为I_n、I_p与e^{V/V_T}成正比。
2. BJT
这里以npn为例:
当EBJ正偏、CBJ结反偏时,BJT工作在放大区。此时BJT的核心工作是,使得i_e和i_c成一定的比例关系,即两个pn结的电流成比例关系。从1.3可知,通过建立i_e和i_c的比例关系,我们可以通过控制v_{be}来控制电流。为了达成这一目的,三极管的三个结有着各自精巧的设计:
- E极:发射极重掺杂(heavily doped),使得E极的自由电子浓度极大。
- B极:基极掺杂程度很轻(lightly doped),使得B极的空穴浓度远小于E极的自由电子浓度。基极还非常薄,这一点对于两个pn结的电流成比例关系至关重要。
- C极:集电极面积非常大。
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设计,下面将通过工作原理说明。
BJT工作在放大区时,由于E极电子浓度非常高,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,E极的自由电子将向BC方向移动,从而形成电流。由于B非常薄且CBJ反偏,大多数移动到B的电子将会进一步移动到C极(一小部分会在B极与其空穴复合),从而形成电流i_c。B中的空穴浓度大于E与C中,由于BCJ反偏,所以B中的空穴只会定向移动到E中,从而也形成一小部分电流,这也使得i_e略大于i_c。
由于BCJ反偏,所以BCJ里BC交界处没有自由电子,交界处B少子浓度为0(由于BCJ反偏,B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全部到C里去了,这也就是为什么C的面积要大足以存下所有移动过来的自由电子)。于是我们可以画出BJT的少子分布浓度图。
由图可知,在B区,由于非常薄,其浓度分布曲线近似可以看作一条直线。由1.2中的讨论可知,电流大小与浓度分布图的斜率的成正比。因此,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形成的电流为:
由于C区的电流主要来源于电子的移动,所以可以认为i_c=I_n。
于是通过将B区浓度梯度曲线近似为直线的方式我们将i_c与n_p(0)建立起了线性关系。由1.2与1.3可知,n_p(0)与e^{v_{be}/V_T}成正比,也因此与EBJ的电流i_e成正比。i_c与i_e建立起了线性关系。
所以,整个BJT的工作关键,就是通过将B做的非常薄的方式,使得i_e可以用v_{be}去控制。
换个角度看,我们将i_e看作是I_{ne}和I_p的加和;将i_c看作是I_{nc}。由于B很薄,浓度分布曲线看作直线,可以得到I_{nc}=I_{ne}。从这个角度看,由于B的特殊构造,使得I_{nc}=I_{ne}(也就使得可以通过i_e去控制i_c);同时,又因为I_{ne}和I_p都与e^{v_{be}/V_T}成正比,所以i_e与i_c成正比。
综上,要使得BJT得以在放大区工作,必须满足:
- B区做的非常薄
- EBJ正偏、CBJ反偏
3.FET
FET的全称是Field-effect transistor,即场效应晶体管。顾名思义,是利用电场来控制晶体管的工作。考虑一个平行板电容器,电场越大,自由电荷越多:让这些自由电荷运动起来就能形成电流。
下面以n沟道增强型MOSFET为例:
工作时,SB两级相连接地。此时我们先不施加v_{DS}。随着v_{GS}变大,p中的空穴将会不断向下面的衬底运动,使得耗尽层不断变大并向下移动;与此同时,两测n中的自由电子也会不断向p中运动,并最终成一个n沟道。
增大v_{GS},当空穴电子数目相同达到平衡时,记此时的v_{GS} = v_t(\text threshold)。再增加v_{GS},n沟道开始形成并导电。所以也称v_t为开启电压。接下来,我们记v_{ov} = v_{gs} - v_t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时实际在G极上形成了一个电容:G的金属板与下面形成的沟道形成了一个平行板电容器。根据电容的定义式,我们可以写出自由电子的数目:
其中C_{ox}记为栅氧电容,即单位面积的平行板电容大小。W是沟道宽度、L是沟道长度。
当n沟道形成后,再增加v_{DS},自由电子就会开始移动,形成电流。然而,请注意,因为此时D也有了电势,这就使得v_{GS}与v_{DS}不同,也就使得两端导电沟道不对称。
电压差如下图所示:
单位长度的电荷量则可以表示为:
由于v_{DS}的存在,横向方向在沟道存在一个电场。电厂的大小为:
电子漂移运动速度:
运用i=qE:
其中k^{'}_{n}=C_{ox}\mu_n.
当v_{DS}达到V_{OV}时,沟道右侧由于电压原因将会变成如下图:
此时,电流达到最大值:
所以i_D随v_{DS}图像可以表示为如下图:
综上所述,FET的作用就是通过形成的电容中的电场来控制自由电荷的数目,从而控制电流大小。
4.总结
无论是BJT还是FET,都是通过特定的构造可以使得通过一端电压/电流去控制另一端电压/电流,使得两者建立不为这两者本身变化的关系。这是后续放大电路建立的前提。至于如何使这个关系从非线性变为线性,则是我们下一篇随笔的内容了:小信号。